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YES Team

傾聽心聲的引子 | Teen 青和你聽(一)

已更新:2019年12月16日


不論是什麼流派的心理治療,如何聆聽一個人的心聲都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。良好的諮詢關係是治療起效的基礎,良好的聆聽方式則是建立或維持關係的催化劑。


近年香港對情緒和精神健康的關注有所提升,我們倡議要有同理心去傾聽身邊人被壓抑的感受,但來回幾次總是聽着同一件事,慢慢失了耐性,也讓大家感到有壓力,不懂怎去回應。


在學習傾聽前,我們先來看看最糟糕的安慰方式是怎樣的:


  • 「那你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有個問題,去改變自己?」

  • 「你不能一直說自己是這樣啊,像我就不會這樣了。」

  • 「我覺得是你太容易生氣了。可能是是你做了什麼,他才這樣的。」

  • 「不就是吵了個嘴吧,不至於要生氣吧?太小氣了。」

  • 「想一想有多少人比你更糟糕,你不能知足一點嗎?」

  • 「其實我也有啊,我上次比你更慘,不還是挺過來了。」

  • 「我明白啊,就是因為原因A和原因B...」

  • 「我覺得是你太敏感了。」

  • 「去做做運動吧就會變開心。」

  • 「你可不可以別一直抱怨呢?」



不對不對!我只是想關心她啊,我幫她指出了問題,我幫她想好了辦法,我幫她,不是因為她就是來找我幫她解決問題嗎?


問題是,我們都只想聽到自己想要聽到的問題和答案。

我們習慣把他者的問題,聽成自己的問題。


何謂聽成自己的問題?在我們固有的聆聽方式裡,我們把對方的經驗吃下去、消化。有時候我們能想像到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問題,有時候我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和思想理順對方的問題。當我們聽到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,我們傾向加以回應。因為我們感受別人的痛苦,我們難以忍受那種外加的痛苦。


在古希臘語中,同情(συμπάθεια)是由 σύν (sún, 「一起」) 加上πάθος (páthos, 「受難」)而來的。要是我們不對這種感受加以阻止,我們完全感同身受,我們將之一同受苦。所以對於一部分的人來說,聆聽的部分一定與解答分不開,因為「我」必須透過解決「你」的問題,去消除自己內在的焦慮。


尋求安慰和理解的人就好像被插了一把刀,而人們因為很容易注意到刀子,急着要把刀子拔掉。


「插着刀子還能活嗎?當然要拔掉!」


偏偏這種「解決」最是拒人千里,且忽略了他們真實的需要。難道魯莽地拔掉刀子,就能確保活得到嗎?那從刀傷源源不絕流出的鮮血,又該如何是好呢?


以自身的角度主觀推斷別人的苦難,判斷它的輕重,並不會讓你更接近一個人的感受。


那麼,心理專家都在做什麼呢?


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像:傾聽心聲的引子就好像在聽字裡行間的回聲。

特別是心理動力取向(Psycho-dynamic)的心理治療,在聆聽的過程中,我們會想:


  • 「為什麼她以這種敘事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?」

  • 「我在這樣的敘事中感受到她這種憤怒,這種憤怒是怎樣來的?」

  • 「作為聆聽者,我是站在什麼身位去傾聽她的故事呢?」


人的敘事就好像一幅有留白的畫,正因為我們無法完全說出自己的感受,我們才會一直說下去,希望語言有天能盛載我們的感受。不是因為我理解你的痛苦,而是因為我不可能完全理解,所以我願意一直聽下去。


傾聽回聲,也許我們終究不能讓你免於痛苦,但我們可以與你同行。我們可以如何聆聽?請留意下次的Teen 青和你聽(二):拖延理解你 。 ■

358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